期刊信息
 

刊名:智慧中国
曾用名:数字商业时代;政策与管理
主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ISSN:2096-0999
CN:10-1370/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75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财经商业
期刊热词:
人工智能,制造业,互联网,结构性改革,城市建设,工匠,总书记,城市,制造强国,乡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路径探索

来源:智慧中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1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慧心育是指以增进学生的智慧水平为中介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模式,即“为智慧而教育”或“培养有智慧的人”。智慧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着眼于个体良好品德与聪明

智慧心育是指以增进学生的智慧水平为中介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模式,即“为智慧而教育”或“培养有智慧的人”。智慧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着眼于个体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和谐发展,在心理教育中既坚持价值取向,注重道德教育、道德学习与人格教育,又坚持认知导向,注重才智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获得智慧是智慧心育的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人格完善与人生幸福。

一、智慧心育与健康心育的比较

作为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智慧心育与健康心育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差异:一是教育重点不同,健康心育关注“健康”教育,即学生的心理冲突调节与心理危机干预,智慧心育更关注“智慧”培育,即智慧、境界、格局的提升;二是教育策略不同,健康心育倾向价值中立原则;智慧心育兼顾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坚持价值引领原则;三是教育管理理念不同,健康心育更关注让学生“不出事”,智慧心育更关注让学生“有智慧”。因此,智慧心育是在智慧培育的逻辑框架内来开展心理教育,它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对个人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一种“好的谋划”,促进个体“对自己的善的探索和算计。”[1]

以智慧研究为基础,构建以德才一体型健全人格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生智慧心育体系,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同时,以智慧研究为指导,在心育工作中更加注重理性智慧、实践智慧培养和积极心理能量培育,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高职院校大学生因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困扰,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实践智慧培育,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对智力劳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宜顺应时势作出调整,对智慧教育实践给予更多重视。仅就智慧心育而言,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德慧与物慧相结合的原则

智慧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德才兼备、和谐发展才是智慧。智慧心育注重在德才之间建立牢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因此,智慧心育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准确理解“德才兼备是智慧的本质”,拥有智慧使个体能够拥有和谐的心灵与幸福的人生。

(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智慧一般是逐渐生成的。高职院校不同学生的天分不同、努力程度不同、机遇不同、所受教育等也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们的智慧生成情况千差万别。智慧心育是将智慧看作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智慧心育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养成智慧地思考、智慧地行动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养成德才兼备的思维方式与做事风格。另外,新兴产业的融合性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跨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注重跨界融合,学生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之外,对于专业之外“陌生领域”的知识、经验等也要进行接触、学习和掌握。这种渗透式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至关重要。

(三)义利统一与公私兼顾相结合的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民族复兴之基。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的民族复兴建设者。因此,智慧心育同样要遵守价值引领原则,注重义利统一与公私兼顾的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义利二者若可以兼顾,帮助学生学会分辨、平衡自己、他人、团体、国家等利益,理解因利益不平衡或冲突产生的压力并寻求共同利益,鼓励学生在智慧思考中形成、批评和整合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形成重义的义利统一观与重公的公私兼顾观。

(四)兼顾常识与经验的原则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常识指个体与生俱来、无需特别学习而具备的思维能力或判断力;经验是指经由实践逐渐习得的知识、技能和心灵感悟。智慧心育要遵循科学的心理规律与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模式来设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智慧水平的进化。但与此同时,智慧心育要回归常识、充分尊重常识,而且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实践经历去开展辨析、思考活动,让学生的“智慧”学习成效应用于生活、受益于自身,过智慧生活,享智慧人生。

文章来源:《智慧中国》 网址: http://www.zhzgzzs.cn/qikandaodu/2021/0118/1344.html

上一篇:传承文化与智慧,让数学更有味 ——谈“勾股
下一篇:一题多解,智慧再升华 ——浅谈教师在解题环

智慧中国投稿 | 智慧中国编辑部| 智慧中国版面费 | 智慧中国论文发表 | 智慧中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慧中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