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智慧中国
曾用名:数字商业时代;政策与管理
主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ISSN:2096-0999
CN:10-1370/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75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财经商业
期刊热词:
人工智能,制造业,互联网,结构性改革,城市建设,工匠,总书记,城市,制造强国,乡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美学智慧(4)

来源:智慧中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6 10: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期望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而法治是保障社会稳步前进重要法宝,山歌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民主与法治的内容,体现了壮族儿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期望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而法治是保障社会稳步前进重要法宝,山歌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民主与法治的内容,体现了壮族儿女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这首《认真贯彻十八大依法治国的山歌宣传》蕴涵了生态美学中的共生性思想。强调了只有共同拥护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团结一致,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强调把制度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共同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更好的氛围,为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基础。这也是生态美学中共生性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体现。

山歌文化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智慧,涵盖了丰富的生态美学精髓与智慧。依托于大自然的山歌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也体现了山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变迁,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性;同时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存性。通过山歌文化中生态美学智慧的发掘,可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山歌文化,为建设和谐、共融、美丽的中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1]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

[2]吴德群.壮族山歌文化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

[3]李勤,归达永,张继艳.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4).

壮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和广西全区,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远古时代开始,他们就以歌为生,世代相传,拥有了山歌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山歌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内容,基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挖掘山歌中的生态美学价值,既能体现山歌文化的智慧,又能更好的实现生态美学中人、自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一、生态美学生态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内涵丰富,特点突出。(一)生态美学的内涵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后半期。1994年前后,中国学者在结合国际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美学论题。曾繁仁先生认为,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无论是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生态学,还是以生态学去审视美学,都是不全面的。他还认为“我们应该用存在观去理解生态美学,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1]11新时代,生态美学蕴含着新的人文精神,它不仅警示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也向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与人类精神家园共存的发展状态。1.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下半叶哲学从力学到本体论进一步发展的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理论的哲学,实践哲学是建立在重新实践基础上的唯物本体论。实践理论克服了机械理论在理论上的弊端,为生存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生态美学的出现,使人类的认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了人类对世界整体认识的变化。长期以来,人类提出“人必胜天”“战胜自然”“让自然低头”等口号,这些口号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控制与被控制,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类更加疯狂的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美学完全摒弃了从前人类盲目的优越感,纠正了“人类最高贵”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3.生态美学的引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从实践美学到生存美学的转型。20世纪末,学术界有美应该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观点,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随着审美学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滥用,实践美学不能很好地分析自然美的存在,生态美学进一步深化了存在主义美学,从而促进实践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化。(二)生态美学的特性由生态美学的定义可知,生态美是一种和谐、动态、平衡之美,具有和谐性、共生性、生命性的特征。强调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协同运行,和谐共生。1.和谐性。生态美学具有和谐性。生态美不是单纯地指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部分的协调,而是指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这个大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动态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互惠共生、相互协调中展现有机美、整体美。2.共生性。生态美是共生的。共生意味着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共荣共生,共同存在与发展。共生性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相互依存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美学的特性,说明人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使两者在融洽的发展中相得益彰。3.生命性。生态美学是具有生命性的美学。生命是生态美学存在、发展和演化的状态。生机盎然是生态美学的突出特征。生态美学不同于艺术,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蓝本,是生活的演绎。生态美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中的活动生物本身的美,关注生命的美和活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生命的动态世界。二、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山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山歌文化在壮族的普及程度极高,它存在于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壮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山歌文化的含义“山歌是一种民俗,一种壮族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体系,是具有群体性或社会性的文化创作和传承活动。”[1]153山歌文化既包含音乐题材和对歌活动,也包括由对歌等衍生出的系列文化活动。一定意义上说,壮族山歌文化是由最初的音乐或文学形式发展到以对歌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壮族社会活动,如在歌圩节中出现的对歌择偶、抛绣球、碰彩蛋等。(二)壮族山歌文化的起源山歌文化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即山歌的萌芽期,在狩猎时,原始居民主要是以呐喊为主,随后逐渐演化成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交流之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更,山歌文化不仅成了壮民族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了他们娱乐、求爱、情感表达的平台,直到山歌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山歌最初的形式和内容是以情歌为主,在古代,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一般不会直接开口说出自己的爱意,所以唱山歌就成了深受壮乡男女青睐的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他们会通过唱歌的节日寻找自己心仪的姑娘。当一个小伙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时,便唱出嘹亮的山歌引起姑娘的注意,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如果姑娘对他也有意,就会回以山歌,通过对歌的方式增进双方的了解,这样既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又可以寻求自己中意的爱人,一举两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山歌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情爱的内容,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此外,山歌的形式也越来越生活化、简单化,随编随唱成了山歌最大的特点,这也使山歌更具有了传唱性。据记载,山歌之所以能广受欢迎,跟壮族人的传统和情怀是密不可分的。壮乡人从小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们对山歌文化的感情非常深厚。山歌文化在壮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情感宣泄,精神寄托的重要工具,更是壮族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可以说山歌文化在壮乡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联络感情,沟通情感的作用,是人们的情感纽带,它的存在大大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了壮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三)山歌文化的分类及功能1.山歌文化的分类。山歌文化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感质朴,旋律清爽。所唱的内容接地气,是人们心中诉求的表达,具体的有婚丧嫁娶歌、庆生歌、寿宴歌、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歌颂党的歌、教育孩子的歌、厌恶赌博歌、感谢歌、采桑歌、乱砍滥伐的恨歌、痛恨贪污腐败歌。就其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崇尚自然类、表达情感类、批判教育类。总之山歌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乡野田间还是喧哗闹市,都是余音袅袅,歌声嘹亮。山歌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情感细腻、寓意丰富,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传唱度非常高。至今,已有众多学者对山歌文化的内容做了剖析和解读,山歌文化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态度,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念,也反映出壮族的民情风俗、观念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当然,就其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形式、文学形式和婚庆节日形式,其中,音乐和文学形式注重山歌文化的曲调、旋律。而婚庆节日等活动则是山歌活动的时间、空间的安排,山歌活动一般都有固定的节日,比如春节、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但形式不固定,每个地方会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组织,有竞赛型对歌、节日型对歌、临场发挥型对歌等,这样的山歌组织方式可以让山歌内容因时因地因事而变,给山歌文化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山歌文化的功能。山歌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按其类型可分为崇尚自然类、表达情感类、批判教育类。每一类型的山歌都有其独特的功能。(1)崇尚尊重自然的功能。崇尚自然类的山歌主要是在山歌初创期,那时候的科学不发达,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人们所能了解到的领域很有限,所以对天、地、山、水以及自然等有一种崇拜心理。天、地、自然现象就成为山歌歌唱的主要题材。当然,现在也有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歌,但数量已有所减少。一定程度上说,壮族山歌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除了一些歌颂自然、歌唱山水、大地的词句外,还有大量的警告世人,要人们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词句。督促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告诫作用。(2)表达歌颂情感的功能。在壮族山歌中,情爱类型占据了半壁江山,山歌节日也成了青年男女相亲择偶的最佳时机,如果遇到心仪的男子或女子,人们就会通过山歌互相了解和获取好感,从而促成男女结成良缘。可以说谈情说爱、表达情感是山歌的永恒话题。除此之外,新时代的山歌还增添了新内容,即歌颂赞美类的山歌,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感恩之情和赞美之意,用以表达壮族人民对党、国家、社会、恩师、亲人等的感激情怀,这类题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人们来说有亲近和熟悉感,易于被人们接受,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感情沟通,促进壮族生活区的和谐与稳定。(3)传承美德,传播知识的功能。在教育和文明普及程度不高的时代,山歌文化成了传递知识、道德教化的最佳渠道。通过唱歌的方式,使幼童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学会德行天下的做人标准。通过唱山歌,增强人们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理解,懂得哀乐荣辱、是非准则、行动标准。山歌还教会人们坦诚相待、学会宽容和理解的美德。三、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中孕育的生态美学智慧十九大把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五位”中不可或缺的“两位”,足以看出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广西壮族山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壮族文化的精髓,是时代的象征,它可以发出时代最强大的声音。山歌文化博大精深,寓意丰富,与生态美学有很高的契合度,其内涵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一)山歌文化中蕴含生态美学的和谐性在十九大报告中,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山歌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共生思想。可以说山歌文化已经上升为精神的、抽象的信仰,因为它在壮民族在面对复杂的、艰难的人生苦难时,可以找到心理和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在歌圩会上,人们穿上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使用着最为流畅的本民族语言、品尝着本民族最美味的食物、开展最具特色的本民族文体活动,可以说,山歌文化是壮民族的精神寄托,以山歌为载体的各种祭祀活动是民族内部成员精神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极大的促进壮民族心理的和谐。此外,壮族人唱山歌的环境多为村边、旷野和角楼上,都是一些纯自然场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依相生的和谐之美。同时,共同建设一个平稳有序运行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山歌中的主要题材,如《文明守法歌》:《文明守法歌》人生在世且慢恶,守善忠诚才稳妥。人生吃得多少米,大争闲气做什么。横行霸奸我见过,享受的人有几多。光明大道大家走,不要躲在黑角落。千万莫做亏心事,不做盗窃和偷摸。贪人钱财别妄想,合法收益才正确。互相斗殴有何益?痛了又花钱买药。严重犯法受法办,坐监劳改受折磨。那时败坏了名誉,急坏家人泪水落。行善美名香千里,作恶名头臭万坡。善吃善住好安然,行凶行蛮世难过。[3]49演唱者:农满金;采录者:农秀琛;翻译者:严建新这首《文明守法歌》道出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明确了在法治社会,应该严格遵守法律,不要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争做文明人,为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做贡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和谐的重要性,契合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的特点,蕴含了生态美学的和谐之美。这首歌主要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方面的和谐性描述的,在和谐性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和碧水蓝天,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和谐性是要全方位、整体性的和谐相处,形成整个人类系统的有机美,生态美,这样的和谐性更符合生态美学中对和谐美的诠释。(二)山歌文化中蕴含生态美学的生命性生命性是每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本,没有生命性,文化就不会有立足之地,继承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山歌文化也一样。山歌文化的生命性不仅指山歌文化具有符合其出现时的社会的发展,更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山歌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的更新其内容,让其本身的存在显得更符合其所处的时代,更具有生命力。山歌文化延续至今,不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更增添了与时俱进的魅力,究其根本是生命力使山歌文化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能够屹立不倒。比如它唱响了最前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时代强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歌》我的卡来人贫内,中国怒搞帝国强。第二要加强民主,第三搞每地文明。没人做得坚寸退,第四要社会和谐。自由不压迫平等,公平如保给寻祟。一定要讲到法制,全国人男女爱国。敬业如讲都本分,要欧讲诚信哦要。友善是免优秃错,二四字局卡给都。宽麦咳开珠害诸。[3]49这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歌》是山歌文化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实际,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显示出了山歌文化蓬勃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较为提倡和重视的社会信念与价值追求,把核心价值观与山歌文化进行结合,编著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歌,既体现出山歌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样的山歌蕴涵了生态美学生命性的存在、发展、延续的特征,体现了山歌文化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生相偎的生命之美。(三)山歌文化中蕴含生态美学的共生性共生共存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人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只有与自然、社会共生共存才能做到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山歌于“峒”和“那”中生,讲述的都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道路、房屋人畜及神灵。人们认为,唱山歌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庇佑他们稻作农业风调雨顺,庇佑他们家庭人丁兴旺。因此,人们在农忙季节或者庄稼收获的季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如壮族的蚂节,是对动物青蛙的一种崇拜,据说青蛙是掌握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女神,她能够左右粮食生产,因此人们希望女神能够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除此之外,稻作民族还根据自然规律和生产生活需要举行多种祭祀活动,并因此出现了多种节日,如土地节、牛魂节、花王节等等,而在每个节日中都少不了在陇峒中和唱山歌,这种“天、地、神、人”的交汇与融合,体现了山歌文化中的共生性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期望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而法治是保障社会稳步前进重要法宝,山歌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民主与法治的内容,体现了壮族儿女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认真贯彻十八大依法治国的山歌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各族人民是一家,中国特色好多吓。四次会议党通过,三个代表落实吓,结果已经定出麻。党的建设要加强,完善制度有规章,稳定国家又富强。社会民主与法制,高矮稳当靠地基,政治建设是主题。治党治国又治军,党为国家为人民,胸有蓝图树雄心。法律人人遵守好,不论地位有多高,错了法律罪难逃。[3]50这首《认真贯彻十八大依法治国的山歌宣传》蕴涵了生态美学中的共生性思想。强调了只有共同拥护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团结一致,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强调把制度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共同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更好的氛围,为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基础。这也是生态美学中共生性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体现。山歌文化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智慧,涵盖了丰富的生态美学精髓与智慧。依托于大自然的山歌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也体现了山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变迁,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性;同时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存性。通过山歌文化中生态美学智慧的发掘,可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山歌文化,为建设和谐、共融、美丽的中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参考文献:[1]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2]吴德群.壮族山歌文化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3]李勤,归达永,张继艳.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4).

文章来源:《智慧中国》 网址: http://www.zhzgzzs.cn/qikandaodu/2020/0916/850.html

上一篇:回归
下一篇:照顾儿童差异 促进智慧生长 ——小学数学综合

智慧中国投稿 | 智慧中国编辑部| 智慧中国版面费 | 智慧中国论文发表 | 智慧中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慧中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