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智慧中国
曾用名:数字商业时代;政策与管理
主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ISSN:2096-0999
CN:10-1370/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75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财经商业
期刊热词:
人工智能,制造业,互联网,结构性改革,城市建设,工匠,总书记,城市,制造强国,乡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面向开放模式的智慧生态银行建设

来源:智慧中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13: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加速金融和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的连接,实现金融服务场景化、泛在化,推进银行业务模式转型升

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加速金融和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的连接,实现金融服务场景化、泛在化,推进银行业务模式转型升级。银行业通过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大力推进银行数字化、生态化建设,实现场景化、智慧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银行金融服务的价值再创造,为客户提供更加极致的体验。

一、智慧生态银行的内涵和功能

(一)智慧生态银行的内涵

当前银行正在加速进入Bank4.0时代,各行将金融科技战略纳入全行的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开放银行体系。传统的金融服务主要通过柜面或网上渠道开展业务,属于机构-客户的单向服务的方式。为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局限,银行在坚持做好传统服务渠道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半径,将金融服务扩展至各类生活生产场景,着力建设开放银行,对外输出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建立泛在式、场景式的服务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注重在生态建设上发力,加强业务顶层设计,以开放架构为支撑,以金融生态为依托,打造智慧生态银行;通过流程再造、数据融合、产品创新、平台开放等方式,建设基于开放架构的金融服务平台和金融生态云,为生态合作方开放核心金融服务能力,使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按需提供,进而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深刻变革,促进金融产品和质量的提升。

(二)智慧生态银行的功能

1. 金融服务有效延伸。生态银行是从理念、模式和结构上改变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方式,形成一种基于生态的金融服务方式,将金融服务融入生态场景当中,使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生态上的合作方成为银行服务渠道的有效延伸和场景延续。通过与生态圈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数据融合、客户共享、功能互补、场景共建,发挥彼此的优势,让金融服务进行有效连接和渗透各类场景,形成一种新型的场景金融服务模式,实现金融资源深度融合和共享利用。

2. 金融客户有效引流。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相互形成合力,将金融服务和实际的商品交易、生活、生产等环节融合起来,把产业业态和金融服务充分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使金融的触角向产业业态延伸。通过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基于产业业态的引入和引流,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更广泛的客户,并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支持金融服务始终与市场要求保持同步同频,使金融资源配置和市场要素流动保持匹配,从金融功能角度更好地支持要素的快速流动,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3. 金融资源有效供给。生态银行打破行业的边界,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有效地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将金融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推动要素融合流动,发挥更大的金融服务效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特别是在消费、创新、绿色低碳、工业经济等领域,通过跨界合作、功能融合、场景渗透,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态进行创新,从中找到新的创新点和共同点,通过整合生态、构建客户、资源共享平台,有序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增加金融资源优质供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供需高质量的动态平衡。

二、智慧生态银行建设方式

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使得以客户为中心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银行借此打造智能化、泛在式的金融服务,使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为客户提供极致体验。构建智慧生态银行,要站在金融服务功能全面发挥的视角,突破传统渠道、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限制,转换思维,开阔视野,对银行的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和体系化设计,提高金融服务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充分适应当前金融普惠化和泛在化的发展要求。

(一)设计开放的架构

采用基于分布式的开放架构,着力制定和构建开放银行的平台架构体系、运营指标体系、交付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并对接口标准和管理模式进行设计和制定,在业务上采取分层次、分组交换的业务架构,保证架构的伸缩性和扩展性,在吞吐量、并发处理等方面为业务扩展提供可能。同时,支撑海量的上层业务交易开放,为上层金融服务提供高性能、安全、高效的能力支撑,实现架构高可用、可扩展和可伸缩,实现极致的低时延特性和并发处理能力。

文章来源:《智慧中国》 网址: http://www.zhzgzzs.cn/qikandaodu/2021/0207/1357.html

上一篇:智慧诊断在客户服务中心的应用
下一篇:大数据视域下的智慧酒店管理研究

智慧中国投稿 | 智慧中国编辑部| 智慧中国版面费 | 智慧中国论文发表 | 智慧中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慧中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